跳到主要内容

计划性报废

计划性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是一种制造和设计产品的策略,其目的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使产品过时或不再可用,从而促使消费者更频繁地购买新产品。这种策略通过有意使产品在技术、设计或功能上过时,或通过限制其寿命,从而激发市场需求,增加销售量,推动经济增长。

计划性报废的主要特征包括:

  1. 有意降低产品寿命:制造商故意设计产品,使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失效或陈旧。这可能涉及使用低质量的材料、减少组件的耐用性或采用不可维修的设计。
  2. 技术过时:制造商通过迅速推出新的技术或功能,使旧款产品变得过时。这可能包括新的软硬件标准、更快的处理速度、更高的分辨率等,使老产品显得陈旧。
  3. 配件和维修的困难:制造商可能有意设计产品,使其难以修复或升级。这可能包括使用特殊工具、粘合零部件、缺乏可用的替代部件等,从而迫使消费者更频繁地购买新产品而不是修理旧产品。
  4. 推动新产品销售:制造商通过使产品迅速过时,鼓励消费者购买最新型号,从而提高销售额。这有助于维持经济的增长,并推动不断的消费循环。

计划性报废受到了批评,因为它对环境和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大量报废产品和电子垃圾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有毒废物的问题。在一些情况下,计划性报废也可能导致过度消费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

一些消费者和环保组织呼吁采用更可持续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方式,推动可修复、可升级和可持续使用的产品,以减少计划性报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某些国家,也有一些法规和法律试图限制或规范计划性报废的行为。

提示

世界上绝大多数公司都在千方百计的让大家消费,他们绞尽脑汁让大家不停地消费各种商品,计划报废几乎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最早应用这种淘汰式消费策略的模板,就是电灯泡。早在1924年,行业内几家全球垄断公司(包括德国欧司朗、荷兰飞利浦、法国 Compagniedes Lampes 和美国通用电气)在日内瓦签订了一项秘密协议——“福玻斯协议”,缩短电灯泡的使用寿命,核心是增加产品利润。福玻斯协议签署前,灯泡可以使用2500个小时。协议签署之后,灯泡的寿命要求缩短到1000个小时。协议签署之后,任何违约的公司都会受到处罚。超出多少个小时都有相应的处罚标准,按瑞士法郎支付。如今,计划性报废依然普遍存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扭转局面。

推荐纪录片:《灯泡阴谋(The Light Bulb Conspi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