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相关名词解释

 

  1.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吸收温室气体的措施,使得一个国家、公司或个人的净碳排放量为零。通常包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采用清洁能源、碳捕捉和储存、植树造林等措施。

  2. 碳达峰(Carbon Peak)

    指某个国家、地区或企业的碳排放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步下降。碳达峰是减排工作中的重要一步,它可以让减排目标更加明确、实现更加有序,并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

  3. 3060目标

    指中国政府在2020年提出的减排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其中,到2030年,中国将争取将碳排放峰值尽早实现,并力争早日达到;到2060年,中国将实现碳中和,也就是净碳排放为零的状态。这个目标是中国对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承诺,也是全球碳中和行动的重要参考。

  4. 碳排放(Carbon Emissions)

    指由能源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的总量。

  5. 碳减排(Carbon Reduction)

    指通过技术、政策、行为等方式减少排放温室气体,其中包括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推广低碳交通方式等。

  6. 碳交易(Carbon Trading)

    指企业或国家之间交换碳排放量的一种市场化方式,是实现减排成本最小化的经济手段。

  7. 碳排放权(Carbon Emission Right)

    指政府设定的二氧化碳排放额度,企业需要购买相应的权利以维持其排放水平。

  8. 碳配额(Carbon Quota)

    指政府或碳市场分配给企业或国家的固定量的碳排放权,企业或国家需要依据自身排放量的大小购买或销售碳配额,以实现碳减排的目标。

  9. 碳存量(Carbon Stock)

    指生物体、土壤、森林、海洋和化石燃料等中储存的碳元素总量。

  10. 碳市场(Carbon Market)

    指以碳排放等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交易品种的市场,可分为碳交易市场和碳项目市场。

  11. 碳价(Carbon Price)

    指政府或碳市场设定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价格,可以作为激励企业减排的手段,也是碳交易的基础。

  12. 碳税(Carbon Tax)

    指对企业或个人在产生碳排放时征收的一项税费,旨在鼓励减少碳排放。

  13. 碳汇(Carbon Sink)

    指减缓或抵消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过程或地方,例如森林、土壤和海洋等。

  14. 碳补偿(Carbon Offsetting)

    指通过购买碳信用或投资碳减排项目等方式,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

  15. 碳捕获(Carbon Capture)

    指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大气中捕集、储存或利用的技术,以实现碳减排的目标。

  16. 碳储存(Carbon Storage)

    指将捕获的二氧化碳压缩存储于地下岩石层或海洋底部的技术。

  17.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指某个过程、产品或服务排放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例如供应链中的排放)。

  18. 碳代价(Carbon Cost)

    指企业需要承担的碳减排成本,包括低碳技术投资、碳税和碳交易成本等。

  19. 碳信用(Carbon Credit)

    指企业或个人通过实现减排行动所获得的市场交易证明,可以用于碳减排认证或碳补偿等。

  20. 温室气体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温室气体定义为“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京都议定书》及其修正案中规定控制的七种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₆)和三氟化氮(NF₃)。

  21. 二氧化碳当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ce)

    指将不同温室气体按其影响力转化为二氧化碳的换算系数,以便在减排和碳交易中进行比较和计算。

  22. 碳循环经济(Circular Carbon Economy)

    指将碳排放和碳资源利用相结合,实现碳减排、碳捕集和碳回收等环保经济模式。

  23. 低碳发展(Low Carbon Development)

    指通过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手段,实现经济增长与环保减排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24. 碳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

    指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海洋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加,减少了海洋的碳酸根离子,导致水体酸度升高的现象。

  25. 巴黎协定(Paris Agreement)

    巴黎协定是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的一个国际条约,旨在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并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协定的目标是让全球温度上升幅度在工业化前水平的基础上控制在 2℃ 以下,力争限制在 1.5℃ 以内,并通过国家自主贡献(NDCs)的形式约束各国减排。

  26. 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

    指的是各国根据巴黎协定自主提交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各国的 NDCs 应该包括减排目标、减排政策、适应气候变化的计划等内容,以确保各国共同实现全球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 2℃ 以下的目标。各国的 NDCs 是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一项重要议题。

  27. 1.5度温升(1.5℃ target)

    指的是在巴黎协定中规定的控制全球温度上升幅度的目标,即让全球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 2℃ 以下,力争限制在 1.5℃ 以内。这个目标旨在减少气候变化对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系统的影响,并避免出现无法逆转的严重后果。

  28. 净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指的是通过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极低水平,然后通过吸收等方式来抵消剩余的排放,从而使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到接近于零。这个概念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也是巴黎协定中提出的目标之一。

  29.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是一个由政府和科学家组成的国际机构,致力于评估气候变化的科学、社会和经济影响,以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30. 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指的是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工业、发电等排放源捕集起来,然后将其封存到地下储层或其他储存设施中,以减少其在大气中的排放。

  31. CCUS(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 CCS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储层外,还探索将其利用作为原料生产其他产品,如合成燃料、化学品等。

  32. 气候脆弱国(climate vulnerable countries)

    指的是那些因气候变化而受到严重影响的国家,包括一些小岛国、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沿海地区。这些国家往往面临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等多种气候风险,他们通常缺乏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经济和人力资源。

  33. 碳边际条约(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指的是一种将碳排放成本纳入进口产品价格的制度,旨在防止“碳泄漏”现象的发生,即将高碳排放产品的生产转移至环境管制较弱的地区。这个制度旨在促进全球气候行动,同时保护国内产业。

  34. 碳泄漏(carbon leakage)

    指的是因为某些国家或地区实施了更加严格的减排政策和措施,导致其他国家或地区将高碳排放的产业转移至环境管制较弱的地区,从而导致全球总体碳排放并未减少,甚至增加的现象。

  35. ESG

    ESG 是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的缩写,是指在投资和企业管理决策中考虑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因素。这种投资方法强调了企业对社会、环境、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影响。ESG 的目标是通过推动企业更好地管理风险、遵守法规、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成本,从而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和社会认可。在碳中和的背景下,ESG 投资也可以促进企业实现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36. CCER

    CCER 是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的缩写。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参与自愿减排的减排量需经国家主管部门在国家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簿进行登记备案,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经备案后,在国家登记簿登记并在经备案的交易机构内交易。

版权声明:
作者:Rudy
链接:https://zerotogether.net/carbon/carbon-neutral-glossary
来源:零废弃部落 ZeroTogether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海报
“碳中和”相关名词解释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吸收温室气体的措施,使得一个国家、公司或个人的净碳排放量为零。通常包括减少二氧化碳……
<<上一篇
下一篇>>
文章目录
关闭
目 录